Skip to content

古籍上新

持续整理中

2025-07-22

《论语》注 《论语》10卷,何晏集解。自汉代以来,便有不少人注解《论语》。汉朝人所注《论语》,已亡供殆尽,今日所残存的,以郑玄注为较多,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,估计十存六七;其他各家,在何晏《论语集解》后,通常便只收录于《论语集解》中了。

《周易》注 《周易》,10卷,王弼、韩康伯注。王弼反对象数之学,继承《易传》的思路,倡导义理之学。王弼未注《系辞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四传,由韩康伯补足。

《孟子》注 《孟子》14卷,孟轲撰,赵岐注。孟子宣扬“仁政”,最早提出“民贵君轻”思想,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“道统”的人物,元朝追封为“亚圣”。

《周礼》注 《周礼》,共12卷,周公旦撰,郑玄注。是儒家经典,十三经之一。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合称「三礼」,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,对礼法、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,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。

《礼记》注 《礼记》,郑玄注。《礼记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,儒家《十三经》之一,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,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。现存景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、宋刻本、宋刊本。

《仪礼》注 《仪礼》,共17卷,郑玄注。儒家十三经之一,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。内容记载周代的冠、婚、丧、祭、乡、射、朝、聘等各种礼仪,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。

《尚书》注 《尚书》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,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。现存景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宋刊本。

《尚书正义》注 《尚书正义》,又称尚书注疏,为唐孔颖达等奉敕撰,是《五经正义》之一。其重训释阐发,注入时代思想,在经学及文献研究价值颇高。

《孝经》注 《孝经》,李隆基注。《孝经》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,历代儒家学者研习之重要典籍。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,注解者及百家。全书共分18章。

《尔雅》注 《尔雅》,郭璞注。是古代第一部词典,“尔”是“近”的意思,“雅”是“正”的意思,指雅言,指当时在语音、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标准语。按类别分为“释诂”、“释言”、“释训、“释亲”等19篇,前3篇专门解释字义词义的,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。

《周易郑康成注》 《周易郑康成注》,东汉未年经学家郑玄所著。郑氏易学兼采义理、象数之说,后世王弼、韩康伯注《周易》皆用郑玄本。

《春秋公羊传》注 《春秋公羊经传解诂》,何休撰,陆德明音义。本书为阐发《春秋公羊传》征言大旨注释之书。现存景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建安余氏刊本、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熙四年重修本、宋建安余氏刻本等。

《春秋左传》注 《春秋经传集解》,左丘明、杜预撰。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本是两本不同的编年体史书,杜预把它们合在一起,称为《春秋经传集解》。现存宋刊巾箱本,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递修本,明相台本。

《春秋榖梁传》注 《春秋穀梁传》,与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同为解说《春秋》的三传之一。起于鲁隐公元年,终于鲁哀公十四年。《春秋穀梁传》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,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。

《诗经》注 《毛诗》,毛亨撰。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,共305篇,毛诗每篇下都有小序,以介绍本篇内容、意旨等。因采用古文,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。至唐代,《毛传》和《郑笺》成为官方的《诗经》注释依据。

2025-06-21

《道德真经集注》 宋彭耜集注。本书依照时代先后辑录宋代以来陈景元、司马光、苏辙、王安石、王雰等二十家的《道德经》注解,兼有作者己见。作者在注经中主张儒道融合,不注重丹道修炼说。

《淮南子》 《淮南鸿烈解》,共21卷,刘安撰,许慎注,本书是研究西汉初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,书中集中表述的黄老之说,是反映汉初社会思想主流的最完整的记录。有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《道藏》本,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、万历补刻影印《道藏举要》本等。

《坐忘论》 《坐忘论》一卷,唐司马承祯撰。此书旨在述修炼坐忘之法。其法由逮立信心、断绝俗缘、简省事务,从无欲、静心等著手,然后端坐,使心念不生,冥合道体。

《大乘起信论》 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,在汉传佛教中影响深远,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菩萨所著,南朝梁代真谛法师译。

《周礼》 《周礼》,共12卷,周公旦撰,郑玄注。是儒家经典,十三经之一。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合称「三礼」,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,对礼法、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,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。

2025-06-11

《孙子集注》 南宋吉天保注,该书堪称《孙子》注释的集大成者,对研治孙子的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,是流传最广的《孙子》注释本,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校勘也有重要价值。

《山海经注》 晋郭璞注,以考据与文学并重的方式,奠定了《山海经》的经典地位,既是上古文化的 “注释范本”,也是魏晋学术思想的生动体现,对后世文献整理与神话研究影响深远。

《文心雕龙》 南朝刘勰所著,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文学理论专著。全书以 “原道”“征圣”“宗经” 为核心,分 “文之枢纽”“论文叙笔”“割情析采” 三部分,系统梳理文体源流、创作规律与批评标准,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,被誉为 “文学理论的百科全书”。

《地藏本愿经》 唐代实叉难陀译,介绍地藏菩萨累劫救度众生、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 的宏大誓愿,通过婆罗门女、光目女救母等故事展现因果,强调诵经持经的功德利益,劝人止恶行善。

《香乘》 由明朝周嘉胄所著,是明代集大成的香学著作。全书广收历代香事典故、香方制作、香料鉴别等内容,涵盖香史、香法、香品、宗教与香文化等,堪称古代香文化百科全书。

《孟子注》 东汉赵岐注,为东汉首部完整《孟子》注本,逐句训诂文意,阐释 “仁政”“性善论” 等核心思想,助后人理解孟子学说,奠定《孟子》注疏基础。

《楚辞注》 东汉王逸《楚辞注》是现存最早的《楚辞》完整注本,以章句体逐篇注释,疏通字词、考证典故,阐述屈原等作者创作主旨,彰显楚辞 “发愤抒情”“忠君爱国” 思想,为后世研究楚辞提供文本基础。

《道德经唐玄宗注》 唐玄宗李隆基《道德经注》以御注形式阐发老子思想,融合儒、佛、道三家理念,强调 “无为而理” 治国之道与 “守静去欲” 修身之法,凸显《道德经》经世致用价值。

2025-04-28

《周易注》 王弼注《亁传》《泰传》《噬嗑传》《咸传》《夬传》《丰传》,韩康伯注《系辞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,以魏晋玄学阐释《周易》,摒弃汉代象数,开创义理派,奠定后世解《易》哲学基础。

2025-04-27

《论语集解》 三国魏何晏等人所撰的《论语》古注本,开创集解体例,融合众家之说,援道入儒,对后世《论语》注释影响深远,是研究《论语》古义的重要文献 。

2025-04-26

《世说新语注》 南朝刘义庆所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。此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,为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。南朝梁学者刘峻曾为之作注。

2025-04-25

《潜夫论》 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。此书继承先秦的 “民本” 思想,强调 “国以民为基,贵以贱为本”,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,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。

2025-04-13

《中论》 是龙树菩萨所著的佛教论典,通过对诸法因缘、因果等的深入思辨与论证,阐述了空性的中观正见,破斥各种邪见戏论,为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经典。

《维摩诘所说经》 讲述了在家居士维摩诘以其高深智慧和方便善巧,为众生开示佛法妙义,展现出在世俗生活中亦能通达解脱的境界。

《楞严经》 是佛教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,通过对心性、修行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探讨,阐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修行证道的方法与次第。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 以楞伽山为背景,探讨了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等佛教核心义理,引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,达至涅槃解脱。

《金光明经》 作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,以护国利民为核心,融汇忏悔、功德等教义,在汉藏佛教中影响深远,兼具宗教神圣性与现实政治功能。

《解深密经》 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,主要探讨了甚深微妙的佛法义理,包括唯识、三性等教义,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佛法核心的智慧指引。
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 详细讲述了十六种观想方法,助众生通过观想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庄严景象,修持往生西方净土。

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 以大乘佛教圆觉思想为核心,融摄如来藏与顿悟法门,以精微心性论贯通禅修实践,对华严、禅宗等宗派影响深远,被誉为“究竟了义”的修行指南。

《佛说无量寿经》 以阿弥陀佛净土信仰为核心,融摄愿力与持名、现世信仰与彼岸超越,为净土宗根本经典,对汉传佛教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信众修行与生死观影响深远。

2025-04-05

《四十二章经》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汉译佛经,以四十二章语录体形式辑录佛陀关于断欲修心、善恶因果、布施福报等核心教义的简明问答,强调去除贪欲以达解脱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重要起点。

2025-04-01

《李白集》 是南宋杨齐贤对李白诗作进行详细注释的版本,注重典故出处、地理名物等的考证,其内容多被后世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等所保存和引用。

2025-03-25

《三国志注》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对西晋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进行的注释,通过广采博引大量史料,补充了原书许多遗漏和简略之处,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料。

2025-03-14

《四书章句集注》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,首次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从《礼记》中独立并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列,以“章句”和“集注”形式系统阐释儒家经典,奠定了宋代理学的理论基础,并被元、明、清三代列为科举考试标准,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政治思想。

2025-03-10

《后汉书》 由南朝宋时期范晔编撰(部分志、表由后人补写)的纪传体断代史,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(公元 25 年)到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 220 年)共 195 年的历史,涵盖了东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民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,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,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并称为 “前四史” 。

2025-03-08

《道德经帛书版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抄本

2025-02-27

《司马法》 以仁为本战争观、实用军事策略及战术规范,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的兵家经典

2025-02-26

《中庸》 以 “中庸” 为核心思想,探讨了道德修养、人生境界、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。

《鹖冠子》 以黄老思想为宗,兼收儒、法、阴阳等家学说,内容涵盖军事学、政治学、宇宙论等多方面。

2025-02-24

《难经》 内容涵盖脉诊、经络、脏腑、疾病、腧穴、针法等,奠定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。

2025-02-23

《六韬》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,内容涵盖战略、战术、军事组织及治国方略,被誉为兵学经典之一。

2025-02-22

《庄子注》 郭象对《庄子》的注解,强调自然无为、独化自生,发展了庄子的哲学思想。

2025-02-17

《慎子》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著,强调法治、势治和术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。

《尹文子》 战国时期思想家尹文所著,主张名实相符、法治与德治并重,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。

《商君书》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,主张变法革新、重农抑商、严刑峻法,强调以法治国和中央集权。

《孔丛子》 孔子后裔孔鲋所著的儒家经典,内容涵盖政治、伦理、教育等方面,强调仁政、礼治和道德修养。

2025-02-16

《白虎通义》 由班固等人在白虎观会议后编撰,融合谶纬与今文经学,构建以三纲六纪为核心的官方经学体系,巩固封建统治秩序。

《经学历史》 由皮锡瑞所著,依时间脉络,详述经学从起源到变衰历程及各朝代演变与影响,是经学史研究重要著作。

《汉书》 是东汉班固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,记述西汉一朝历史,涵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内容。

2025-02-15

《尚书大传》 是对《尚书》的早期注解与扩展,融合了先秦至汉初的儒家思想,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。

《韩诗外传》 汉代韩婴所著,通过历史故事和寓言阐释《诗经》的儒家思想,兼具文学与哲学价值。

2025-02-11

《春秋公羊传》 儒家经典之一,专门解释《春秋》的一部典籍

《春秋谷梁传》 儒家经典之一,对《春秋》经文逐条进行详细注解

2025-02-10

《孝经》 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,专门论述孝道

《仪礼》 个人礼仪行为和具体仪式的操作规范

2025-02-09

《苏辙注道德经》 以儒释之思,启《道德经》新解

《周礼》 构建古代理想社会架构的官制典籍

2025-02-05

《大戴礼记》 西汉礼学家戴德编纂,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

《武林旧事》 宋末元初周密所著的一部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

《明季南略》 计六奇著,研究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的重要史籍

《明季北略》 同上

2025-01-26

《史记》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。

《盐铁论》 西汉盐铁会议记录整理之思想典籍

《成唯识论》 玄奘译,阐释唯识思想,明万法唯识及识变义理

《妙法莲花经》 鸠摩罗什译,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